找到相关内容2180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昙鸾大师与阿弥陀净土

    ,武帝介绍,往句容山去拜访陶弘景。陶弘景因他是远道而来,并接对欣然,就把仙经十卷授给他。昙鸾获得仙经后,想觅一名山,修炼仙术。行到洛阳,适逢梵僧菩提流支三藏(孝静帝时),昙鸾即问他到:“佛法中颇有长生...

    祥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42965859.html
  • 唐代儒道释三教作家对于“心”字之涵义暨据其加以引申所制的篇章小集(二)

    于可久,终寂寂而何成?唯闻松乔之高流,超乎世表以永贞。意禀受之使然,固修炼之所得。奚稽疑以究理,庶彿彿乎遗则。斯乃御太易之祖先,体虚和之宗极。出变化之机范,离阴阳之动息。知成我者神,则我者人。神符性以...

    陈祚龙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53365922.html
  • 论空性不能译成WAVE FUNCTION(波函数)之理

    )。悟了空性的人了知天地万物同此空性,本出自同一根源,故对一般众人,自会兴起无缘大悲,思图救济。反之修炼中人若自以为看破一切了无执着,但却对众生以为死活由他们自找,没有悲悯利他之心,则其实并未真正悟入...

    黄明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84066093.html
  • 董其昌和南北宗论(2)

    绘画称为“逸品”,置于神品之上。并说“画之逸格,最难其俦……笔简形具,得之自然”。但这种“逸”不是技巧的修炼所能致,即非如“北宗”禅那样渐次苦修而悟得,“非钻仰之力,澄练之功,所可强入”,乃由人的性情和...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15766279.html
  • 马祖综论——关于马祖的经历、遗迹、禅学、时代及语录

    住留临川的年代判断相差10年之久。  另外,根据宋代的与地资料以及赣南当地“先有马祖岩,后有宝华山”的传说,可知马祖入龚公山之前曾到过马祖岩。马祖岩位于今赣州市章贡区水东镇境内,山上岩洞据说为马祖修炼...

    邢东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35966376.html
  • 十世纪至十三世纪的中国佛教建筑

    佛法了然于心,进而修炼成佛。  禅宗寺院出现这种布局,与其主张“心印成佛”的教理恰好吻合,因此南宋禅宗寺院平面正是禅宗哲学思想的反映,是中国佛教寺院中最直接表达宗教教理的布局形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郭黛姮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54566503.html
  • 承德普宁寺与西藏桑耶寺历史渊源小考

    教派,西南角的绿色塔为“妙观察智”,代表佛教的小乘教派;东南角的红色塔为“成所作智”,代表自我修炼成佛;而桑耶寺的四座喇嘛塔下分别埋有松赞干布的遗物、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经典和修庙的备用财宝以及五世佛的...“成所作智”,代表自我修炼成佛;而桑耶寺的四座喇嘛塔下分别埋有松赞干布的遗物、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经典和修庙的备用财宝以及五世佛的佛骨舍利等。  普宁寺喇嘛塔的塔身浮雕也有其深刻的内涵。位于东南角饰有...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60867106.html
  • 桂月集(1)

    意念之生灭,为“心”之本然所不知。“心”为意欲所蔽,犹如明镜处于泥秽污垢,只有澄清一切意欲,才能使“心”复明。人就证得禅心,以掸定获得慧心而悟出神通这种精神修炼,便是“摄念明心’、“诸阴皆灭”,也就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70767169.html
  • 邱紫华教授讲座“禅的人生境界”

    近几年在央视百家讲坛、湖北省荆楚讲坛、深圳文化大讲坛、武汉名家讲坛制作系列节目和讲座。  讲座现场:  什么是禅?  禅不是烧香拜佛,不是诵读佛经,修炼打坐。禅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是一种独特的哲学...

    林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13567458.html
  • 人心,佛性与解脱——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

    主体解脱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佛教关于行与果的理论则是具体说明主体解脱的修行方法与最终实现的境界。就大小乘共修的戒定慧来看,戒者,防非止恶,有助于定与慧也;定者,为获得智慧而进行的修炼也;慧者,根本之目标也...

    洪修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21667487.html